七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设计一等奖

七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设计一等奖

浪潮诗歌散文集 43

文末可免费下载本文档。

七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设计一等奖

七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 要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运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

力。

过程和方法:以朗读为主线;启发想象;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体会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领会诗歌中的感情和作者表达的思想; 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教学方法】:

1, 介绍诗人和时代背景,内容要精当,更要适时,为理解感悟诗歌感情思想做好铺垫;

2, 适当介绍联想和想象两个不同的概念;

2, 朗读训练,以不同的形式和不同层次的朗读来加深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 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星空》;课文音频朗读。

学生:预习诗文;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查阅诗文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天上的街市

一、激情导入

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世人皆知,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一个悲剧还是一个喜剧(悲剧)悲在哪里呢?(悲在牛郎织女天各一方,每年在七月七日才能相会一次)不错!牛郎织女的故事多少让人觉得很凄美,因为他们天各一方,每年只能在鹊桥相会一次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关于他们的美好愿望,你们说说,是什么愿望呢?(希望他们能长相厮守,永不分离)好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美好的愿望,走进郭沫若先生的一首小诗——《天上的街市》,看看我们的愿望能否在诗中实现(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省乐山县人,我国著名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他的著作很多,诗集《女神》、话剧《屈原》等  此诗写于1921年10月24日1919年5月4日,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全国展开,许多志士仁人为此热血沸腾,以为黑暗的中国从此有了新的希望不久,“五四” 运动的高潮一过,中国又陷入了死一般沉寂的黑夜中此时,诗人郭沫若从日本回到祖国,目睹现状,他一度的兴奋激动变为了苦闷感伤,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执著地寻求光明与理想凝望星空,他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这样写是要表达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黑暗势力压迫的不满,对自由美满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掌握字词

焚(fén) 溅(jiàn) 缥缈(piāo miǎo) 镀金(dù) 闪烁(shuò) 港湾(gǎng wān)

三、初读诗歌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四、再读诗歌

1.诗中,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仙境——天上的街市,我们一起来看看天上的街市有些什么?

明确:珍奇的物品、牛郎织女

诗人是不是直接写天上的街市?那么诗人先写了什么?

明确:街灯、明星

诗人在这里有街灯联想到明星,由明星联想到街灯由此展开想象,想到了天上的街市

2.那我们就从第一节中找出你喜欢的诗句,反复吟咏,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例如:

(1)“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明星和街灯之间有何相似之处?

明确:都是亮的 “无数”,数量多

(2)“天上的明星现了”中的“现”怎样理解?能否换成“亮了”?

明确:它准确地描摹了星星在天空闪现的过程

3.我们一起来看看诗歌的第二、三、四节,有没有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呀?

例如:

(1)我喜欢:“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因为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流星比作灯笼;打破了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不能相见的局面

(2)“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说明牛郎织女相隔很近生活得自由、幸福“浅浅的天河”,运用叠词,不但更好地表现天河的浅,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

五、三读诗歌

1.刚才,我们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品味了诗歌的语言,我们接着看看:诗歌题目是《天上的街市》,那么,天上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明确:美丽的、富足的幸福的、舒适的自由自在的

2.如此美好,那传说中牛郎织女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与诗中有哪些不同?那诗人为什么这样改编呢?

明确:写作背景《天上的街市》写于1921年当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欺压,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现实生活太黑暗了,缺少天上的自由、美好、幸福,所以这是作者向往的美好、自由、幸福、快乐的理想境界所以,这首小诗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从而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现在我们自己试着背诵这首小诗

六、探讨写法、学会运用

1.那么联想和想象分别有什么特点呢?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两者有相似的地方两者还必须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想象是由甲事物创造出乙事物,甲事物是存在的,乙事物是不存在的 联想和想象的区别: 联想:甲事物——想到—→乙事物 (相似性 客观存在) 想象:甲事物—创造出—→乙事物 (存在) (不存在)】

六、激情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写诗歌,课后请同学们运用所学也来试一试,选择自己熟悉的事物来写,可是是完整的一首诗歌,也可以是一小节。

我相信你们个个都是诗人,期待欣赏你们的作品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联 街灯 — 明星 自由

想 明星 — 街灯 光明

街市 — 美丽 幸福

想 物品 — 珍奇

象 天河 — 浅浅的、不甚宽广 美好

第二课时 太阳船

一、预习反馈

作者简介:

吴望尧(1932—2009),笔名巴雷,浙江金华人,生于沪。1946赴台,台湾现代派诗人,原蓝星诗社成员,曾获蓝星诗奖、国家文艺奖、侨务委员会海宣荣誉奖。著有诗集《地平线》《玫瑰城》等。

2、朗读诗歌,注意节奏。

白昼/有一条/神秘的/航线,划来只/镀金的/巨船,当它/驶过/顶空的/子午线,便/缓缓地/扯下了/帆。沿途/它/穿越/紧密的/光波,或/停靠于/云的/海岸,当它/卸下批/闪烁的/白银,又/驶向/另一个/港湾。但/在它/驶近/黑暗的/时候,船上/却/焚起了/大火,使它/沉没于/灰色的/浪涛,却/溅起了/银星/千颗!

二、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理解课文表达的主旨。

三、自学与探究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太阳船的?划分层次,并概括内容:

作者是按太阳运行的时间顺序来写作的,从早晨写到日落时分。太阳升高以后,光芒万丈。穿过云层之后,霞光一片。没入云层之后,银星千颗。

2、太阳在运行的过程中,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金色(早晨)——白色(升高到日落前)——红色(日落时分)

3、“当它驶过顶空的子午线,便缓缓地扯下了帆。”这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含义?

当太阳升高以后,太阳没有的任何阻挡,发出了万丈光芒。

4、 “当它卸下批闪烁的白银又驶向另一个港湾。”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含义?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比喻。作者用“白银”比喻阳光,用“卸下批闪烁的白银”比喻天色已晚,太阳光逐渐变暗,用“驶向另一个港湾”比喻太阳即将落山。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光线的变化的,给人以美感及想像的空间。

5、“但在它驶进黑暗的时候,船上却焚起了大火”,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太阳下落没入云层,映射出晚霞一片。

6、诗言志,作者吴望尧借“太阳船”寄托自己什么情感呢?说一说你的理解?

寄托自己对光明与幸福的渴望,对故乡与大陆的思念。

7、读《太阳船》,你觉得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诗人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热爱生活,富有童心的人。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找出有关太阳的诗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李绅《悯农》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